人间离别少

今天读到晏殊一首《踏莎行》

碧海无波,瑶台有路。思量便合双飞去。当时轻别意中人,山长水远知何处
绮席凝尘,香闺掩雾。红笺小字凭谁附。高楼目尽欲黄昏,梧桐叶上萧萧雨。

关于“聚散”这个话题,真真是经久不衰。就读过的诗词而言,以为形式上可分以下几种(参考高老师):

一、“聚散真容易”

相见和别离,都是如此容易且匆匆。这种慨叹极为常见。
该句出自晏几道的《蝶恋花》,原文“春梦秋云,聚散真容易”。春梦秋云,代指美好而短暂易逝之物。可以从他父亲晏殊的词里找到出处“长于春梦几多时,散似秋云无觅处”。当然,我们最先想到多是白居易那句“来如春梦几多时,去似朝云无觅处”。概是晏殊借鉴之句。
词人“少年情事老来悲”,用春梦秋云形容聚散之无常。深夜灯下一杯酒,难免往事落心头。所以说这是最寻常的一种,孤怀难谴之时,从前美好而又短暂的邂逅(非定物或定人)浮现眼前,叹一句“聚散真容易”,当下悲郁之心情似乎就跃然而出。

二、“别时容易见时难”

别离是容易,再相见可就太难了。该句本是李煜这亡国之君对故土之不尽之思,去国离乡阶下囚,即使再怀念,也不可能回到故乡了。
此句形式和人生里许多事其实如出一辙。就如开头,晏殊那句“当事轻别意中人,山长水远知何处”。我的意中人啊,当时不懂得珍惜,轻易地与你分别,现在想寻你,山长水远,你又在何处呢?所谓一时轻别,锻造长久思念。
在这个时代,我们更多遇到的是,“再也回不去了”。初遇很美好,但若像“别时容易”一样双方都不懂得珍惜和维护,“见时难”亦是定局。

三、“相见时难别亦难”

相见很难,别离更难。李商隐的原诗解读角度不一,但从字面上可作为一种形式区分。
我知道以后我们相见会很难,所以在离别的时候就格外难过。跟第二种之区别就是,当时就已经知道需要好好珍惜,但现实的阻碍使我们不能在一起,从而不得不分离。这种定是对某一人或一事,相见的难是客观的难,离别的难是心里的难、情感的难。所以王实甫一句“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”,激起多少共鸣和相思泪啊。

四、“人间别久不成悲”

离别的太久了,心中竟无法因此而悲伤。才认识到,“不成悲”比之“悲”,更加地悲凉。
所以这句诗写得相当凝练,用仅仅七个字就完美展现了什么是“比悲伤更悲伤的情绪”。
作者姜夔,我未读过这首诗,是从高老师那边听来的。全诗如下:

肥水东流无尽期。当初不合种相思。梦中未比丹青见,暗里忽惊山鸟啼。
春未绿,鬓先丝。人间别久不成悲。谁教岁岁红莲夜,两处沉吟各自知。

“当初不合种相思”,长期被相思缠绕而重会不得的凄然心境由字面反语表现地淋漓尽致。颇有李白“长相思兮长相忆,短相思兮无穷极。早知如此绊人心,何如当初莫相识”的惘然。
所以,“人间别久不成悲”是真的不悲吗?不是的,正因为相思牵绊太深,分别久后就会努力地不去想,保护自己,慢慢地在心底挖开一个洞穴,将思念埋进去。而生活中有太多偶然,某天,回忆涌上心头、思念冲破心田的那一刻,悲伤是无法言喻的,甚至无法承受。

十年生死两茫茫,不思量,自难忘”。


现代交通和通讯的飞速发展,使得别离似乎不是那么难以接受了。仔细想想,技术的发展给了我们一种预期,一种重逢联络门槛不高的预期。然而,念生念灭,生活无常,预期很多时候真的也只是预期,聚散离合古今同,形式自然也是同的。
年轻时候,我们总以为时间很多,把相伴当成一件寻常事儿,被生活推着走,散了就散了,反正还有下一位。殊不知,人生很短,短到容不下几次离合。所以,不要等到“多情却似总无情”的时刻,心头万句无由诉;更不要等到少年事老来悲,只能默看游人缓缓归。觉察自己与世界的联系,真诚把握所拥有的,其后,离合自坦然。

夜深唯有霓灯虹,且歌且杯且从容,晚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