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零一九年的阳光,同学再也不能照见了。
高中同窗,半个月前离开,平常联系很少,所以具体什么原因也不清楚。继外公逝世后,这是我生活中认识的第二个。消息得到确证的一刻,感伤、唏嘘。往日记忆如雾隐去,一番激荡,生活回到日常,他来过他走了。我知道,这只是个开始,往后时光,会渐渐地、慢慢地有许多我认识、熟悉的人离开,我目送,或者,被目送。
死亡离我们多远?它在我们遇到的每一个人身上,在我们做的每一件事上,它可以很远很远,也可能很近很近。所以不管如何,先要认识它、了解它,才能在它到来的时候,心里有一个底。并不是说就能够看开、沉着,能不慌不张、不悲不喜了,是当它站在我们面前的时候,至少不再有对未知的恐惧,可以轻轻地抬手,跟它打个招呼:你好哇,死亡先生。
死亡先生,从人类诞生起就一直相伴至今,也将永远伴随下去。所以,首先要明白:死亡无可避免。它不是一个不想面对就不会面对的东西,无论怎么逃避,它就在那条路上,我们必走的人生之路。确定这一点很重要。
以前的时候,孔子说:未知生焉知死。意思是活着的事情你还没搞明白呢,怎么有闲情去考虑死亡。这代表了一种很典型的生死观,而且在我们文化传统里更是随处可见,在社会生活中也一向忌讳死亡的话题。可是这样只考虑生的后果是什么?你想过没有。人生是有限的,一直只考虑生的问题,一直就按着本能、习惯去生活,真的到面临那一天的时候,你才突然想到,怎么就结束了呢,如果有再来一次的机会,我不会继续循规蹈矩地活着。可是没有如果,死亡已经来临,后悔无济于事。生命只有一次啊。
故而从这个角度上思考,生命的意义可以说是死亡所赋予的。未知死焉知生,逃避思考死,其实就是是逃避思考生。
海德格尔有个概念“向死而生”,忽然觉得很是契合。当我们把死亡看做一种可能性的时候,我们是在面向死亡思考现时的人生。先一步在终结前的状态评判现时的种种,至少可以分清体现我们人生最本质价值的是哪些事物。回到当下,更好更有目的地去规划,去尝试。做到就算下一秒就死,这一秒我做的、思考的事物对我来说是有意义、有价值的,我不后悔,这便足够。
同学,你我相逢于锦绣年华,如今分道,愿尔回首半生无可悔,我们会再见的。
再见。